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主题教育学习有机结合统一,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主题教育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的,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即言“明明德”。“明明德”意指通过教化人民进而实现政治的治理。在此过程中,“文王之德”是总领教化的思想纲领。宋儒朱熹将治理过程进一步发挥为,“明明德者”教化“未明明德者”,先学带领后学以至“至善”境地。可以说,中国古代已有丰富的德性培养思想资源。由此看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主题教育有机结合,培养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自律意识、自立意识,有利于强化主题教育成效。
一、养成自觉、一切为民
在传统的德性实践中,实现“明明德”的基本条件是以“亲民”为志向。只有确定“亲民”之志,才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主题教育所培养的领导干部是有自觉意识的服务者。一方面,必为人民是自觉意识之魂。自觉即是依据一定之身份,认同身份的应然行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党的一贯主张,也是党员干部自觉意识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实现凝心铸魂则要求党员干部依据为人民的立场,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忠诚于党。传统文化能提供的帮助是重视志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为民求发展是自觉意识之体。《大学》认为,要以民之父母的态度解决民众实际问题,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依据发展观,主题教育所培养的领导干部是有自觉意识的发展者。发展观是发展的先导,发展则是党员干部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领导干部所应自觉的发展观是顺应时代,基于中国国情的。合理的发展观即是解决中国当今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并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培养自律、抗腐拒变
有所不为是自律意识之要求。自律即是依据一定之原则,拒斥不符合原则之行为。党员干部的基本自律原则是廉洁奉公。一方面,党员干部在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时要秉持公心。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在面对贪污腐败的诱惑时要坚持操守。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是反腐斗争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传统文化能提供的帮助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大学》认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性是为人之本,钱财后于德性。依据基本原则,主题教育所培养的党员干部是有自律意识的执行者。
三、成就自立、学以致用
主题教育所培养的党员干部能自立地解决实践问题,学以致用是自立意识的体现。在传统文化中,学以致用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王阳明将“知行合一”总结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行为和知识是一个主动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学习应用于实践是应有之义。一方面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不断深化学习,另一方面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不断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从理论学习而言,党员领导干部所学应紧跟原著学原文,领悟经典思想精髓,并整体把握、融会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对理论思想一知半解,学而不信;从本领学习而言,党员领导干部应强化自身本领,注重培养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只有理论认知,没有实践能力;从学习应用而言,党员领导干部的实践是理论认知和能力应用的场所。
将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主题教育,培养广大领导干部的自觉、自律、自立意识,使广大党员干部经受思想淬炼、锤炼政治品格,培养具有坚定意志、协调行动与强大动力的干部队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分别系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
.png?20211108) 
                

 
             
             
             
            